研究小组,报道了1980-2020年中国陆地ECO碳储量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这一研究成果于2024年8月28日发表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上。 据悉,分析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陆地ECO碳储量变化是探索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增加陆地ECO碳储量是隔绝人为碳排放的有效环保措施,对实现碳中和和遏制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本文使用土地利用数据和碳密度表,结合InVEST模型,获得了中国碳储量分布图。进一步应用土地利用响应弹性系数、Theil指数多阶段嵌套分解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80-2020年陆地ECO碳储量的时空格局、变化趋势和演化特征。根据结果得出:中国碳储量的时间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倒S型曲线,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下降;空间上呈东北高、西北低、中南部分布均匀的特征。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ECO碳储量的干扰得到一定效果缓解。西南地区草地面积的显著减少是研究期间碳储量损失的根本原因,大型城市群建设用地对耕地的侵占是碳储量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Theil指数多阶段嵌套分解根据结果得出,中国碳储量的总体差异有所减小,而省内各市之间和市内各县间的差异有所增大。自然因素对中国碳储量空间分布的影响正在减弱,而人类活动对中国碳储量空间分布的影响日益加深。1980-2000年,沿海大都市碳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00-2020年,东部沿海城市中心城区碳密度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并继续向外扩展,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揭示了城市碳储量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因此,在未来的生态建设中,政府应最大限度地考虑土地管理规划对不一样的区域碳储量的影响,推进土地的高效主题和规范管理,争取尽快跨越碳储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