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当前位置: 首页 > 小九直播app > 新闻中心

中国发布丨《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发布为应对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挑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时间:2024-07-19 来源:新闻中心

  中国网7月11日讯(记者 赵晓雯)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同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内容。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介绍,白皮书由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所组成,系统介绍了中国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的政策理念,全面阐述了中国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提升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展示了中国广泛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和世界贡献,呼吁各国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共同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曾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介绍,中国始终紧盯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沿海战略交汇点,实施重点施治,打了几场漂亮的攻坚战,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从企稳向好到显著改善的重大转变。据统计,2023年,近海海域海水优良水质面积达到了85%的历史上最新的记录,较2018年增长了13.7个百分点,并且实现“六年连续增长”;24个典型海洋ECO自2021年后就消除了“不健康”的状态。

  中国始终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海洋,先后3次修正和1次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制修订7部行政法规、10余项部门规章,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从始至终坚持监管从严、执法从严,累计排查出入海排污口5.3万多个,完成整治1.6万余个,持续开展“绿盾”“碧海”专项监管执法行动,实施三轮中央环保督察,这期间发现并督促整改了涉海明显问题200余项。

  中国始终秉持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的理念,编制实施了《“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美丽海湾建设提升行动方案》,目前正在重点打造110余个美丽海湾,在65个海湾正在拉网式进行海洋垃圾清理工作,推动海洋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

  “经过不懈坚持,大家能感受到,近几年海水更清了、海滩更净了、海鸟更多了、滨海湿地也更美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生动写照和有力实证。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全方面推进美丽海湾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享海、亲海的需求。”郭芳说。

  沿海地区发展海洋经济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介绍,2023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99097亿元,比上年增长6%,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8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复苏强劲,量质齐升,慢慢的变成了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孙书贤表示,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积极通过高水平保护,支撑海洋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优化海洋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方面,编制了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空间规划,划定了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明确了海洋生态空间和海洋开发利用空间布局,统筹优化重点用海活动的分布安排。

  在强化海洋资源要素保障方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简化、优化落地项目海域使用论证要求和程序。严格管控新增围填海和新增用岛。

  在推动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我们稳妥有序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促进海域使用从“平面”向“立体”转变。探索赋予无居民海岛使用权依法转让、抵押、出租等权能,逐步扩大用海市场的市场化配置比例。

  在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我们通过技术创新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发展,加强在海水淡化、海洋能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工装备等方面的技术攻关,为海洋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海洋是自然资源的宝库,是高水平发展的战略要地。当前,全球海洋安全、发展、治理面临一系列突出挑战,中国始终积极地推进全球海洋治理进程,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推动者和积极行动者。

  在保护和修复典型海洋ECO方面,孙书贤介绍,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大力开展典型海洋ECO保护修复,努力提升ECO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其中,在现状调查方面,2020年完成了全国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等典型ECO的现状调查,基本掌握了各类典型ECO的分布及生态状况,识别了突出的生态问题和面临的主要威胁。

  在预警监测方面,针对重点区域定期开展生态预警监测,发布预警产品,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基础依据。

  在生态评估方面,定期开展典型ECO状况评价,今年6月首次发布了《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结果显示,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ECO状况以优良为主。

  在ECO保护方面,绝大多数的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均已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并逐步清退不符合管控要求、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严重影响的人为活动。

  在生态系统修复方面,积极调动中央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开展退化受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恢复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

  内海深入大陆内部,仅有海峡与外海大洋联通,具有海域面积小、交换速度慢、海洋容量较差、人类活动较多的特点,因此内海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郭芳介绍,渤海是我们中国唯一的半封闭型的内海,曾经经历过近岸水质恶化、生态退化、资源衰竭、灾害频发的生态困境。中国格外的重视渤海的治理,一直在进行治理。特别是2018年以来,连续开展了两轮重点综合治理攻坚,成效显而易见。2023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3.5%,比2018年增长了18.1个百分点,超出了平均增长速度。

  郭芳指出,渤海的污染主要是氮磷的营养盐过剩,近年来,渤海水质得以改善,就是管住了入海河流和入海排污口这两个“闸口”,打出了一套入海河流总氮治理的“组合拳”,做细做实了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的“绣花活”,建立起“流域—河口—近岸海域”的陆海统筹污染治理机制。渤海的海水水质依然在不断向好。

  在减污扩容方面,郭芳介绍,通过滨海湿地的保护修复和生态岸线的修复,扩大海洋本身的环境容量。其中黄河口、滦河口的滨海盐沼、海草床修复,有效提升了区域内污染物容纳降解能力。通过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两手发力、协同提升,有效促进了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的质量改善。

  郭芳表示,渤海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地区。在治理过程中,中国制度优势充分彰显,各方资源和力量都能够充分调动起来,建立起责任明晰、分工协作、共同发力的协调联动机制;健全了近岸海域协同治理和会商通报机制,强化入海河流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推动各项治理任务一一落实。“可以说,渤海治理的成果都是合力推动的结果。”

  “渤海综合治理成为全世界内海生态环境治理新的方案,也是咱们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我们期待与各有关国家一道,加强这一领域的技术合作和交流。下一步,将继续保持渤海综合治理的力度,推动渤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郭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