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障当前位置: 首页 > 小九体育直播下载 > 民生保障

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 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时间:2024-07-01 来源:民生保障

  习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水平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关系,指明了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和实践路径,为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我们要深刻领会习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大力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习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将学习贯彻习经济思想与学习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贯通起来,努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路子。

  绿色生产力体现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要求。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绿色生产力就是要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做法,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推动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质量“高不高”,追求绿色发展繁荣。

  绿色生产力符合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新质生产力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绿色生产力由绿色低碳科学技术创新及模式创新催生形成,包括以新能源、新材料等减污降碳新兴起的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与传统产业相融合为代表的新业态,以高的附加价值绿色环保产业和绿色消费为代表的新服务,及其形成的聚合体。发展绿色生产力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发力,努力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体系,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近年来,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图为2023年2月23日晚,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两河口镇云台荒村拍摄的风力发电机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郑家裕/摄

  绿色生产力蕴含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而催生。从绿色低碳领域看,绿色低碳技术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动力之一,动力电池、光伏电池、风力涡轮机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显著标识;资源环境创新性配置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环节之一,碳排放权交易等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创新发展,正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激励市场主体技术创新;产业绿色低碳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改造和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壮大中,新质生产力发展迸发出勃勃生机。

  习关于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重大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习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既具备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发展绿色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与时俱进。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习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发展绿色生产力,指明了实现发展与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将指引我们突破旧有发展思维、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绿色生产力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应有之义。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对投资和工业产品存在集中、普遍、大规模需求,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粗放式发展特征,在推动经济快速地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产业体系和能源结构不合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温室气体高排放等明显问题。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发展绿色生产力,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可以大大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发展绿色生产力是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基础。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仍居高位,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发展绿色生产力,加快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加快形成节约世界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幅度提升经济绿色化程度,有助于推动污染物和碳排放一下子就下降,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各地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图为2023年11月30日,在首届链博会绿色农业链展区,参观者在展台前了解种子研发情况。当日,这里聚焦农业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关键技术及产品,重点展示种子研发、智慧农业应用、现代智能化农机设备和富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加工品,并配套展示农业相关的金融、物流等服务,为观众展现出一幅共创绿色农业未来的新图景。新华社记者 李贺/摄

  发展绿色生产力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贡献。当前,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速重构,呈现多元化、区域化、绿色化、数字化加速发展形态趋势,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全球环境治理形势更趋复杂,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化趋势增强。发展绿色生产力,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产业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有助于积极争取国际绿色低碳竞争主动权,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也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为推动实现更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慢慢地加强全党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国绿色生产力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习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生态文明思想。在习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过程,统筹产业体系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不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新时代以来,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稳步的增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6.8%,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至55.3%,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增长到17.7%,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规模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2.9%,超过火电装机,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稳居世界第一,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超过35%,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迅速增加的态势。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划定4万多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建成世界顶级规模的清洁煤电供应和清洁钢铁生产体系,全国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从近50万台降低到不足10万台,约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和4.2亿吨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发展绿色底色愈发靓丽。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创造了最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成功实践。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低到2023年的30微克/立方米,成为全世界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9.4%,长江干流连续4年、黄河干流连续2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环境风险得到一定效果管控,如期实现固态废料“零进口”目标。生态保护修复慢慢地增加,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成为全世界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绿色低碳市场机制持续完善。建成全球顶级规模的碳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履约完成率超过99%。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由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组成的碳交易市场体系和碳定价机制初步形成。发挥环境保护税激励作用,对环境绩效好、污染排放少的企业给予减税优惠累计超过100亿元。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累计向金融机构推送229个EOD项目,已获授信2012亿元。全力发展绿色金融,截至2023年底,中国金融机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30万亿元,同比增长达36.5%。

  全球绿色低碳竞争优势彰显。绿色低碳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外贸发展的新动能。2023年,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新增装机规模超过全球一半,量产先进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5.5%,风电机组等关键零部件的产量占到全球市场的70%以上,持续丰富全球绿色产品供给。同时,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推动达成了历史性的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并付诸实施,推动《巴黎协定》达成,通过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南南合作等渠道,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以中国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巨大贡献。

  当前,我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一定要坚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绿色低碳科学技术创新赋能,充分的发挥生态环境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同步推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快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推进绿色低碳科学技术创新。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把减污降碳、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治理、核安全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学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创新重大行动,建设生态环境领域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创新平台。提高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以企业为主体,推进“政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支持绿色低碳科技领军企业常态化、前置性参与重大科学技术项目、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决策咨询。加强数字赋能,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实施生态环境信息化工程,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依托重大科学技术项目和工程培养选拔创新人才和团队,完善差异化考核评价与激励制度,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机制,构建与绿色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支撑体系。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升生态安全保障能力,深化源头预防体系改革,为优化生产力布局提供绿色标尺。探索生态产业化开发模式,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因地制宜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层次地融合,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加强项目环评服务保障,积极支持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严把环境准入关口,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支持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大力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扎实推进重大水电和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全方面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加快推进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快速推进产业园区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大力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促进绿色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绿色生产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要求。图为2024年4月4日,游客在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景区踏青赏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李华/摄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将扩大绿色产品供给能力作为推进绿色消费的重要着力点,构建绿色低碳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和标识体系,推进消费品绿色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持续加大绿色采购力度。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以新能源设备为重点,推动港口、城市物流、工程机械等非道路移动源以旧换新。加强资源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废弃陈旧物资回收网络,有序推进风电光伏、动力电池等产品设备及核心部件梯次利用,研究扩大废弃电器电子科技类产品处理制度覆盖范围,进一步延伸废弃电器电子科技类产品生产者责任。培育一批绿色供应链主导企业,推广应用绿色供应链管理技术、标准和认证,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政策协同和部门联动。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稳步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丰富碳市场交易品种、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推进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统筹协调信贷、债券、股票、基金、保险等不同绿色金融理财产品标准,深化环境信息公开披露改革,健全碳排放信息公开披露框架,建立精准金融支持政策。构建覆盖成本并合理盈利的污水和垃圾收费机制。发挥环保标准引领倒逼作用,推进新兴起的产业环保标准设立,修订产业体系调整指导目录,以生态环境高标准体系服务绿色生产力供给。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重点行业设施更新改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绿色消费、绿色低碳科学技术创新、现代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