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服务当前位置: 首页 > 小九体育直播下载 > 城市公共服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首都社会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11-20 来源:城市公共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公共服务为谁提供、靠谁提供、由谁享有的根本问题。近年来,北京市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效提升,普惠性公共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生活服务多样化发展形态趋势持续向好,公共服务资源布局逐步优化。但与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

  踏上新的奋斗征程,我们要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立足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从始至终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气质和胸怀天下的格局境界,突出守正创新、集中人民智慧,明显问题导向、回应人民关切,突出系统观念、顺应人民意愿,努力提供更高水平、更加均衡的公共服务,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推动首都社会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的基本保障和福利。“十四五”以来,北京市紧紧围绕“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民生保障取得新的进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要保持公共服务政策的稳定性,逐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也要激发公共服务政策的创新力,逐渐增强人民群众体验感和获得感。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集中人民智慧,尊重人民创造,服务人民主体,尤其是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逐步推动首都社会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保基本,以保障“七有”需求为核心,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大力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保障,牢牢兜住民生底线,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二是着力扩普惠,聚焦基本公共服务不能有效满足的服务需求,健全鼓励普惠性公共服务发展政策,扩大养老、托育等重点领域普惠性公共服务供给。三是持续提品质,鼓励发展优质生活服务,推动服务供给社会化、服务发展国际化、服务模式智慧化、服务产业品牌化,不断满足市民消费升级需求。四是重点优布局,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优化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品质,增强多点新城公共服务承载力,补齐生态涵养区公共服务短板,推动京津冀区域公共服务协同发展。

  党带领我们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12年到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68万元增加到7.5万元,北京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的提高。北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百年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价值理念。在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首都社会公共服务既面临着逐渐完备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体系的压力,也面对人口规模下降、结构调整和空间分布变化带来的挑战。

  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群众利益无小事,面对北京一天比一天突出的老龄化、少子化问题,既要聚焦“一老一小”等领域短板不足,又要着眼人口变化和需求提升等新情况新问题,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 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育、文体等民生实事,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不断推动“七有”要求取得新进展、“五性”需求获得新提升,促进首都市民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人是公共服务的对象,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点多面广,服务人群各有差异,不同人群又有自身特征所对应的特有需求,老年人亟需养老照护,年轻人关注文体休闲,婴幼儿需要托育照料。面对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面对有限的公共服务空间和丰富的人民群众需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统筹谋划、协调解决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

  为了更好地满足多种人群的多样化需求,要敢于打破传统的行业思维和部门边界,探索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性便利服务功能的统筹布局,实现政府保基本与市场提品质的有机统一。对于老旧小区,要创造性地开展城市更新,积极探索社区存量资源、闲置资源的盘活利用,整合养老、托育、文化、体育和便民商业服务等功能,增强有限空间的错时、错位利用,更好地满足多种年龄、不同偏好、不一样的需求人民群众的需要。对于新建小区,要不断健全完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突出群众参与意愿,统筹优化社区公共服务空间,合理规划设置空间功能,切实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配置,适当布局便民服务设施,更好地实现公共服务的均衡性与可及性。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所有的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稳步的增长和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